找到相关内容1646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中国禅宗历史上的“方便通经”

    但得知解,以知解久熏习故,一切攀缘妄想,所有重者,自渐轻微。神会见经文所说,——于般若波罗蜜唯则学解,将解心呈问佛,佛即领受印可。得佛印可,即可舍五欲乐心,便证正位地菩萨,成就擅波罗蜜,庄严解脱法身者...类似的说明:“念念攀缘而此心体恒常,本自无念,即念处无念,故说不变。”南宗的顿教,特别是神会提倡“一念相应”的观念,恰恰就是这一“无念”法流的延续。   神会的“无念”,当然有《起信论》的启发,这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84868800.html
  • 佛光菜根谭之生活

    fourth-rate wife gossips and makes trouble. 一等出家人: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 二等出家人:发出离心,安分守道 三等出家人:攀缘世情,俗不可耐 劣等出家人:自私自利,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1468877.html
  • 中国唯识古学心性论思想的主题

    攀缘不断,复能住持善恶业果,不断绝故;七名妄识,缘前六种非真实故;八名执识,执取我故,又执一切虚妄相故。[22]   以上八名之义要点有三:其一,七识之体是“根本无名地”,由于无明而妄执“我”与“相”,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00169208.html
  • 于上海玉佛禅寺禅学讲座备课笔记

    (3)念佛要攀缘不起,泯然无相,平等不二; (4)排除能观之心与所观之佛,要令能所之心不起,一切诸缘不能干扰。念佛禅即是安心法门。 3.总结:依《观无量寿经》揭示“是心是佛,是心...

    净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23669359.html
  • 《金刚经》玄奘译本对罗什译本的补正作用

    起,从而有阻修持,影响觉悟,障碍成佛,故应随时降伏。   安住真心与降伏妄心密不可分,因为降伏妄心即可安住真心;安住真心即能降伏妄心。妄心真心实即一心,攀缘执著、随情动乱即成妄心;远尘离垢,绝虑止息...

    李利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395669572.html
  • 宝藏论

    然者。自未出缠也。是故疏不可会。亲不可离。其未道者。不可妄为。夫决归者。而不顾于后。决战者而不顾于首。决学者而不贵于身。决道者而不贵于事。其入无迹。其出无觅。了无所得。攀缘自寂。寂而不生。自体无名。无名...

    僧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0069578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1)

    。止观的修证,次第分明,从一念的初心生起,到究竟成佛,一切法门都可用  止观来总摄。此说止观是以初心立论,兼及部份的悟境行相。  止,是止息妄念,止一切诸恶不善法,妄念就是恶觉观,能攀缘内外种种境界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27022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二辑(2)

    为心无攀缘尘境,不分散动 乱,处于安定寂静的状态。  若论先后次第,五支中为觉喜先发,其次为观乐,末后为一心。若综观五支,则初中后皆有五支的相,又一一支中,各具足余支,不可骤然而分,如释禅说:  “此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370226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六辑

    、放松,无牵无挂的状态下进行。而要达成这种状态,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,如少欲知足、行善布施、勿过度攀缘,及调和饮食、睡眠等,然后按部就班,慢慢的练习,如此绝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影响。   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870232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法教篇(四)

    为甚么会起心呢?这就是因为攀缘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的境界,而后留下了这习气的种子,这就叫做妄想,不是真心的实体。已经同空华一样,用这种思惟心,去辩论佛的境界,那真好像空华而结空果是一样的愚蠢;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1070438.html